Thursday, March 10, 2011

泰國的創意尖兵



曼谷的TCDC(Thailand Creative and Design Center泰國創意設計中心),聞名已久,連「泰國通」胡慧沖都介紹過,上月終於有機會親身去觀摩一下。

還沒到達就已經有驚喜,因為它的地址:TCDC所在是繁盛的市中心Sukhumvit區,還要就位於擺滿最高級名牌的Emporium商場六樓!你或者會問這有甚麼大不了?在這麼貴價的商業地段,建立一個以培植創意為目標的非牟利常設中心,本身就已經是一個gesture,表達出了一種重視。我這個在香港搞創作的,先就感動起來。

進入TCDC的第一個感覺就是:這絕不像是政府辦的地方。沒有如香港康文署旗下文化設施那陣「政府除」,沒有為了行政方便而隨時可拆的間隔,沒有冷硬的光管照明。從頭上暖暖的燈光到腳下的木地板,都有一股「我們要在這裡造出美麗東西」的氣氛。很明顯他們都非常放心地交給行內人去搞。

整個TCDC分成多個部份,附有展覽館、商店和餐廳,不過靈魂始終是他們的資源中心。那基本上是一家設計圖書館,藏書量非常可觀(逾萬物冊),當然都是跟各種設計藝術有關的書為主,外文佔了很大比例。並非設計人的我當然只是隨便瀏覽書架,但也發覺選書有一定的方向,有的書不是直接跟創作有關,比如商業推廣的指導,歷史文化資料也不少。這顯示選書者確實是從「用家」角度出發,絕非為了充撐門面。

這種完全「用家取向」的貼心,在資源中心各方面都非常貫徹:入口處需要寄放你的隨身袋子,但他們同時提供透明的大袋子,給你帶文具、電腦、筆記本等進去工作;桌子全部又深又寬,那怕你要攤開大圖則來畫;有幾個隔音玻璃的小房間,可供借用開會或一同工作;設有自助掃描器和CD燒錄器……因為這一切,放在中心內任人使用那幾部Mac機,就一點不顯得突兀了——說到底,蘋果的成功,不正正就是user-friendly?

坐在附設的咖啡店,看那大玻璃外的日落(窗外是個大公園,換在香港,這樣的辦公室景觀不知要值多少錢),我心裡感嘆:香港如果有這樣的地方,我一定天天來寫稿!

本地人使用TCDC的資源中心,要繳年費成為會員(最基本的只要港幣幾百塊一年)。外國旅客可以憑護照免費一天遊,後來再問職員,還可以用很低的價錢買到一星期的pass。這種不吝開放的態度非常可愛,而且高明——門招天下客,正好對世界宣傳曼谷「設計都市」的形象。

回港後上他們的官網看資料。泰國銳意開拓創意產業,始自十幾年前金融風暴的刺激,他信政府著意培養更多元和可持續的經濟動力,創意設計工業就是一路尖兵(建立TCDC正是這政策的一環)。我不禁回想那時候的香港,也有不少人痛定思痛地說「我們以後不可以再只靠炒炒賣賣了,要搞實業……」可是到今天,誰記得呢。

我不是行內人,但都知道泰國的家品設計現已成勢——去曼谷的大商場走一圈你就已經看得到。著名家品店Propaganda十年八年前開始就是香港遊客的必到朝聖地,他們的Mr. P和大牙燈在日本的網購站都見到蹤影。泰國設計師也贏了不少國際獎項。

當然只有硬件是不夠的。泰國不會因為多了一個TCDC或者十個TCDC,就自動變成設計大國,本身的土壤和氛圍才是源頭。我覺得曼谷跟香港有些地方蠻像,兩者都是很開放接受外來物的城市,同時又有強大生命力的本土文化。不過曼谷本土文化給我的感覺更鮮烈一些,從宗教到街頭小吃都如是。有哪個城市的計程車會噴成螢光粉紅的?

近年香港興起舊區保育議題,推動者一直較強調本土意識和歷史記憶的重要性,其實還有更多。小街小巷的多元、有機、紛雜,還有生活與民俗的沉澱,其中蘊含的實際價值不是靠地段來計算的。我相信沒有一個設計師或者作家能夠非常明確說,他今天所以有這個作品,是因為看了博物哪幅畫或者上了哪個創作課程。創意的培養,是經年累月一呼一吸醞釀,最後收成。

這麼說,像TCDC這樣的政策不重要嗎?也不。如開首所說,「重視」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推動力。看到不少人談應不應該建西九,竟然是從旅遊景點的收益角度去評價,我就皺眉。

也許有人會說,像TCDC這種設施,不過錦上添花。可是設計、藝術、文學,本來就是追求美。錦上添花是一種必需品。創意更不是只侷限在「創意產業」這麼狹隘的範疇裡。做生意的、搞教育的、規劃都市的……有哪樣不要求創新的思維?創意對社會帶來的裨益是有機的,甚至許多時是無形的,不是這邊投入多少資源,另一邊就可以數鈔票那般簡單的計算。

一個重視創意的城市,是一個讓人感覺有希望的城市。我想單是這一點,已值得。


(這是我在一月為《星島日報》寫的文章。想看原文的附圖可點這裡。上面的則是我十二月去TCDC時拍的照片。)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