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August 21, 2007

我的藏書(2):《The Encylopedia of Bad Taste》


《The Encylopedia of Bad Taste》 ——《壞品味百科全書》。其實書名漏了「in America」兩個字。

這本書在90年出版,羅列美國50-80年代幾十年流行文化裡各種最極端/有趣/誇張/庸俗的現象,從Barbie、喇叭褲、脫衣舞男、塑膠聖誕樹、Disco、天體活動、貓王崇拜、假皮草、職業摔角、「夏老威」、重金屬搖滾、拉斯維家斯、超大胸艷星……

「壞」品味定義如何,其實見仁見智。有的東西俗到盡頭,又可以登上殿堂。

讀這本書的趣味,一是對威力強大的美國流行文化增加認識(例如看了這書才了解,《侏羅紀公園》其實是映照美國以前曾經興起的許多公路旁邊「土炮」式Dinosaur Park);二當然是驚嘆,怎麼有些今天一眼就看出惡俗無比的「潮流」,當年會被人一窩蜂追捧。

對於第二點,香港人絕不陌生。80年代太遠的不說,就這十年八年,曾經滿街都是窄身日文字Tee,或者闊得連整隻鞋子都蓋著的喇叭褲腳,又或者幾吋高鞋底的「運動」鞋……想起都很恐怖。

如果要選列今天香港的「壞品味」,我必定提名那個甚麼「幻彩詠香江」。

Friday, August 17, 2007

休息



去年3月。攝於曼谷Khao San Road

其實對於真正的旅行者來說,那兒不過是個休息的中途站。我卻非常喜歡留連。

以前不知道為甚麼。但現在明白了。我喜歡的是那兒的氣氛。

就因為大家都在休息啊。

好想回去啊。

Tuesday, August 14, 2007

我的藏書(1):《The Anarchist Cookbook》

我不是書籍收藏家,但基本上只要一看見覺得有趣的書,荷包就要自動打開。

這裡介紹的所謂「藏書」,不是甚麼「XX年初版」之類的珍貴收藏(有的到現在還在印行),總之只是在我的書櫃裡一些特別過癮的書目,向大家介紹一下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第一本要介紹的是這部著名禁書《The Anarchist Cookbook》。書名直譯就是《無政府主義者烹飪書》,或者貼切一點,《無政府主義者入門書》

它是60年代末的反越戰產物,作者William Powell當時是個激進學生,深信無政府主義,而且需要用暴力和破壞的手段來瓦解、奪取政客的權力。

本書開宗明義,講明內容危險而非法。內裡詳細講解各種反政府手段方法,從自家種植大麻和製造LSD(迷幻藥),通信破壞和監聽(這部分當然已經完全outdated),各種近身武器和槍械的使用介紹,到最後也是最爭議的部分:詳解如何製造炸彈。

當然,畢竟是三十多年前的書了,內容和今天網路上隨意流通的危險資訊相比,已經令人覺得沒有甚麼大不了。而且其實內裡的資料其實也不甚了了,圖解更是非常粗糙。但也因為資格夠老,這本書本身就成了一個傳奇,所以到現在還是長賣長印不衰——我自己當然也是因為慕名而買此書的。

說是「禁書」,它在美國本土可似乎從來沒有被禁,頂多是許多圖書館拒絕收藏而已。反而是在其他國家上了禁書名單。

作者Powell近年信了基督教,早就不相信這一套,極力想停止此書出版,奈何當年版權賣斷了,欲阻無從。

近來有人替此書寫update版,加入如何造假銀紙、使用假信用卡、製造塑膠炸彈之類新內容。如今這新版在網上流傳,不斷複製擴散,更是禁無可禁。

至於《Fight Club》小說的概念,明顯就是源自此書所帶起的次文化現象。

Sunday, August 12, 2007

《Weekly World News》



號稱「世上唯一可靠報紙」、已經出版了28年的《Weekly World News》週報,最近終於因為銷量銳減決定停止印行,只餘下網上版本。

這份《WWN》每週報導的熱門「新聞」包括:美國總統在白宮秘密會見外星人;貓王皮禮士利仍然在生且被人目擊;「大腳」(Big Foot)野人、「蝙蝠孩」(Bat Boy)、美人魚等半人獸怪物的行蹤;最新發現的挪亞方舟或者一隻屬於耶穌基督的涼鞋……等等,當然還有其他奇人異事、古怪死亡事件、社會大危機的驚人「報導」……

(不知大家記不記得電影《Men in Black》,主角就是在報攤買這份小報來查看外行人最新內幕消息呢……)



十幾年前,我可是每星期都專程去美國雜誌舖買這份週報的!哈哈!

實情是:當年我在報館當外國新聞的翻譯。報紙每天必定有些軟性的世界趣聞,但在網路還沒有普及的年代,基本上外國新聞全靠幾家通訊社發來的外電,有時當天傳來的材料不夠有趣吸引,於是就要靠這類東西來填補一下了……
而因為整個「翻譯部」(只有可憐兮兮的5、6個人)裡,就數我住得最近那家美國雜誌舖,每星期替報館去買雜誌的工作就自然落在我身上……除了《WWN》,同時必買的當然還有專門報導明星名人八卦gossip的另一小報《National Enquirer》(還記得當時它以報導查理斯和戴安娜的「新聞」為主力)。



明知是假新聞,但似乎美國人對這份「報紙」樂此不疲。直到近年,相信是因為敵不過主流報紙也都「小報化」,加上網路排山倒海的資訊衝擊,才終於完成「歷史使命」。

能夠支持這麼一份低俗到極但也有趣到極的小報28年之久,美國人其實真是挺可愛的。

Thursday, August 09, 2007

97‧皇后


1997年6月30日那一晚,我就是站在皇后碼頭。

那一天,好朋友特別選那個日子,開了個音樂會,地點在上環。
一群識於微時的摯友因此聚頭。音樂會後,填飽了肚子,不知誰提議,一起走一走。



很自然的就往中環去。一個大家都談了很多年的特別時刻,大概都想在有特別意義的地點渡過。
我和朋友們幾乎全部都不是「中環人」。但香港人,骨子裡都有這個認知:中環,是香港的核心。
而對於平民而言,「核心裡的核心」,當然不是下亞厘畢道、港督府、立法局大樓、置地廣場、蘭桂坊……對我們這些最普通的香港人而言,中環裡唯一我們真正entitled to的地方,就是碼頭。

——或著正確點說,是愛丁堡廣場。但我們平時幾乎是永遠不用這個稱呼的。碼頭就是碼頭。又或者「大會堂前面」。



下著雨的晚上。我們和其他來這裡的人一樣,躲進了皇后碼頭的蓋底下——假如夠浪漫的話,你可以想像那是12時之前,英國人給我們的最後一點蔭庇。

從上環一路走來時,我們都一直有說有笑。但到了這裡,我們好像約定版沉默了下來。看著黑暗的維多利亞港海面,等著那個時刻來臨,我們這些正當臨近三十的一代,都有一股不知怎樣形容的茫然與無力感。

終於越過了那時刻。天沒有變。前一秒和後一秒沒有甚麼大分別。因為看不見分別,更感覺有點不真實。

——啊,原來就只是這樣而已。

日本的太鼓聲在那一秒後響起。是「鬼太鼓座」(他們剛好那時來了香港表演),特別選在碼頭,迎著海,在那個時刻起鼓。鼓聲好像令人振奮了一點點。

我們看著他們打鼓,一會兒後,決定解散回家了。沒有甚麼可做的。

——對的。那個深刻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子。而我們可以做的真的太少。

於是我們離開了天星與皇后。當然,走的時候,並沒有特別看她們幾眼。

因為,在我們的常識中,她們會一直在那兒的啊。



十年之後,她們已經/將要灰飛煙滅。

「香港始終有你」。「始終」二字,莫大的諷刺。

Wednesday, August 01, 2007

One big pile of Money……



應該是屬於「惡都」的一幕超現實風景。

地點在墨西哥城,從販毒集團的巢穴起出,總計超過2億美元,是歷史上被執法部門檢獲的單一批最大額犯罪現款。當中包括總重量達2噸的100元美鈔。

如果你在現場,面對著這座現鈔的小山,會想些甚麼?

我在想:販毒集團丟了這麼多錢之後,大概應該會有很多人要「消失」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