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anuary 04, 2008
《投名狀》
《投名狀》是一套傑出的示範作。
示範給之前拍那堆「華語古裝大片」的導演們(當然,除了李安)看看:大片,應該這樣拍的。
《投名狀》的成功之處,我覺得還是「回歸基本」:始終緊抓著故事與人物感情來拍,沒有因為是大片,就陷入了被浩大場面與華麗場景淹沒的魔障中。
那是導演對「戲劇」的強烈自信。我看時,感到欣慰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看完後,同行的友人(也是行內人)感嘆:「陳可辛連戰爭片都識拍,仲有變個夠佢玩?」
想來,香港不是沒有拍過戰爭片。但《投名狀》之前,好像又想不起有哪一套拍得像樣的。
吳宇森當年的《喋血街頭》,聽說全片拍了百萬呎菲林之多,但結果出來的場面還是欠缺「戰爭味」。
當然,還是會有人拿《投名狀》戰爭場面的真實性來詬病(例如,戰壕,還有那似乎過分強勁的火砲軍力)。但拍出了那股氣勢,是無庸置疑的。
個人稍嫌,灑血不夠,令戰場的「殘暴感」打了折扣。
蘇州殺降後,趙二虎一人步入屍叢那一幕,很震撼。但近鏡時看見,那些屍體的死相,還是太「斯文」,削弱了那震撼力。
不過我猜想,是要顧慮尺度問題吧(尤其要在國內映)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投名狀》比較讓我覺得不夠好的地方,是在前頭,龐青雲入夥與納「投名狀」那個時段。
既是戲名,納「投名狀」殺人那段本應是點題處,卻意外地拍得倉促,出不來那種拿無辜陌生人作祭品的陰森感。「從此,兄弟的命是命,餘人皆可殺」,這是整個故事重要的主調。有了這樣的盟誓,最後的兄弟相殺才更顯出悲劇。本來應該在這場殺人戲作更深的描畫,但似乎浪費掉了。
另一點是,匪幫之首一向是趙二虎,但後來變為龐青雲當頭兒,這個過渡有點語焉不詳。一直當頭兒的,要他讓出位子來,不可能沒有掙扎吧?我覺得,假如抓住這個骨節,寫趙二虎讓位的無私,他那英雄形象會比現在更立體。
現在看,趙二虎給龐青雲入夥/結義、決定去投軍、給龐青雲當頭兒等事情上,都顯得好像是比較被動的。如果這這裡給他一個更主動的角色,更多描寫他對這個「兄弟同盟」的付出,那麼到了後半段趙和龐的對立、龐的背叛、江午陽的憾恨,全都會更加深刻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看完後相信,這次金像獎影帝,李連杰機會很大。
華人的男演員好像都是這樣:到了一定年紀,味道才出來。像酒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8 comments:
呀~老哥說的那個納投名狀問題確是重點,以他們"當匪的"來說,其實,殺一個手無寸鐵的人是家常便飯,而且那一幕中的那些人更是無辜,而且沒有代表性得很,說是說大家各殺一個人以代表兄弟之間的情誼,但殺這些人的那一下,真的有這樣的同步嗎?我覺得那一幕的氣氛拍出來有點像在描寫他們殺人不眨眼而已,感覺不到兄弟同生共死的感覺
另外,這齣戲的命題其實應該在於"兄弟情仇"多於"政治黑暗"吧?,但,到尾段,結局的安排好似為全齣戲點出了後者,特別在秦午陽為趙二虎報仇之際,同時又寫朝庭排人暗殺龐青雲,不知道,就是覺得這一幕怪怪的,因為龐其實是登位的大日子,但他的心情又不像是興奮~你說他在後悔嗎?他打秦午陽打得那樣用力,又不像是於心有愧,而且最後出一個字幕,說他們所有人都死了,好似令人1覺得整齣戲是在說他們三人都只是成了黑暗政治的犠牲品似的
p.s.在他們結義那時~和金城武殺龐那時,令我想起了黑社會中的林雪,嘿嘿
If they have more time on 趙二虎讓位的無私 you probably won't find Andy Lau acting so....er....Andy Lau
其實我最喜歡金城武以為殺徐靜蕾可以救到劉華的一幕(雖然徐靜蕾那種絮絮的死前對白有點例)
秦午陽二話不說,便跑去實行一個不是想法的想法,這場戲讓這個人物變得很有力度~~
昨天漏了少許想法未寫,現在正文裡加入了。
多姆:
我也是覺得,劇本把整個悲劇,最後歸結到政治的擺佈,反而令龐青雲的角色弱了。
沒有選擇而墮入了黑暗,是悲哀;當有選擇的時候,卻選擇了黑暗,那才更悲哀。
不過我猜想,這樣的編排,不免是對演員的形象有顧慮吧?正如淡化了他「勾義嫂」的那部份一樣。
達:
很可惜,徐靜蕾是全片最弱的。
從《世紀之戰》看見她,到現在還是只有那幾種表情。
戰爭片有一套還可以啊....西楚霸王..導演係冼杞然
我當然記得《西楚霸王》,當年還是進戲院看的……
我覺得嘛……:)
其實那種「佬味」真的很煞食!
極力推介阿媽去看,她說李連杰的「爆拆唇」MAN到震!
本星期日的「傑出華人」有李連杰呢。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