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讀報,最「有趣」的新聞其實是很細小的一宗:一個年輕女孩子,多次使用偷來的信用卡,在高級餐廳吃霸王餐(趁侍應去了刷卡時藉故溜走),每頓過千。
「霸王餐」,呵呵,久違了的一個名詞。還以為只有幾十年前,人浮於事又沒有社會保障的年代,才有三餐不繼的人逼著要去吃霸王餐。
當然,理由不同了。從前的霸王餐,是因為「飢」;今天,是因為「饞」。
雖然,我是不太贊成拿一個單一的個案,就去分析甚麼「社會現象」,但讀到這段新聞時,實在無法不馬上聯想到今天報刊上氾濫的飲食「資訊」。
這些「資訊」,重複用得最多的字眼是甚麼?「必食」。正如潮流雜誌經常出現的「必買」、「必玩」、「必睇」一樣。
世上有哪種菜色是真正「必食」的?我真的想不到。
或者說,在那堆雜誌中是否真的存在「必要」的東西?我也想不到。
想到的是楊德昌的《麻將》裡的金句:「這個社會沒有人知道自己要甚麼,只要你告訴他們需要甚麼,他們袋裡的錢就是讓你賺的了。」
更「有趣」的是,這個女孩子的職業是書店店員,每天給無數的書和道理包圍著。真諷刺。
Sunday, February 18, 2007
新與舊
本來大半個鐘頭前就開始寫這篇文章。但剛遇上Blogger結束beta,強制要轉做新版本;我是個奉行「If it ain't broke, don't fix it」原則的人,不過沒有選擇,結果還是發生小小不幸,範本裡的中文全部亂碼,搞完一大輪才能開始寫東西。(不過還是不知何故,comment裡自己的名字變亂碼,暫無法解決……)
昨天讀何來(就是被拘捕那位天星抗議者)的小文章,說他們在進行保護皇后碼頭的行動,有三兩自由行內地旅客經過,拍手叫好,但不是支持他們,是支持把英國殖民政府的標記統統拆掉。
認知和落差竟是這麼大。當然我不相信他們就代表了內地人的思想。內地也曾有類似是事情:青島一個有歷史價值的德國式建築火車站被拆,建成最惡俗那種綠色玻璃幕金漆題字「新」建築,內地的藝術人士無不痛心。
近來常見曾特首上鏡(唉,一個三流演員演連續劇男主角,他辛苦時觀眾又受罪)。他常說保育和發展要平衡。他不明白,人們就是想告訴他:對,現在的確很不平衡,但是跟他想的相反,是傾斜向所謂的「發展」那一邊。
看《不瘦降之謎》,一位藝術家說,一切都「McDonaldized」了,駕車看的街景像走馬燈,Wal-mart、麥當勞之類連鎖店不斷循環重複出現,根本無法引起任何創作靈感。
在香港,最可怕的連鎖店,大概是「卓悅」、「莎莎」一類化妝品店。近乎「零設計」的裝潢,連個像樣的logo都沒有,卻在做著過億的生意……而剛好,又是自由行旅客看見最興奮的店子。
如此下去,還說甚麼「創意產業」呢?再起十個西九龍都沒用。創意,不是建一個藝術區來裝載,讓人有空就去那兒買。創意是在每天每刻的生活呼吸中。
新年本來不該寫這樣的文章。祝明年香港更好,而那個「好」,不再是局限於一堆經濟數字上。
昨天讀何來(就是被拘捕那位天星抗議者)的小文章,說他們在進行保護皇后碼頭的行動,有三兩自由行內地旅客經過,拍手叫好,但不是支持他們,是支持把英國殖民政府的標記統統拆掉。
認知和落差竟是這麼大。當然我不相信他們就代表了內地人的思想。內地也曾有類似是事情:青島一個有歷史價值的德國式建築火車站被拆,建成最惡俗那種綠色玻璃幕金漆題字「新」建築,內地的藝術人士無不痛心。
近來常見曾特首上鏡(唉,一個三流演員演連續劇男主角,他辛苦時觀眾又受罪)。他常說保育和發展要平衡。他不明白,人們就是想告訴他:對,現在的確很不平衡,但是跟他想的相反,是傾斜向所謂的「發展」那一邊。
看《不瘦降之謎》,一位藝術家說,一切都「McDonaldized」了,駕車看的街景像走馬燈,Wal-mart、麥當勞之類連鎖店不斷循環重複出現,根本無法引起任何創作靈感。
在香港,最可怕的連鎖店,大概是「卓悅」、「莎莎」一類化妝品店。近乎「零設計」的裝潢,連個像樣的logo都沒有,卻在做著過億的生意……而剛好,又是自由行旅客看見最興奮的店子。
如此下去,還說甚麼「創意產業」呢?再起十個西九龍都沒用。創意,不是建一個藝術區來裝載,讓人有空就去那兒買。創意是在每天每刻的生活呼吸中。
新年本來不該寫這樣的文章。祝明年香港更好,而那個「好」,不再是局限於一堆經濟數字上。
Saturday, February 10, 2007
Friday, February 09, 2007
版權與fan sites
香港三大叮噹(多啦A夢)fan sites接到著作擁有者的警告信,勒令要刪掉所有圖片,最後被逼關站,引起網上很多不平的聲音。
其實類似的事件,很久以前在香港就發生過。
話說1997年無線電視在深夜重播「香港電視史上最高傑作」《大時代》,不少人都是當時才首次看到這套92年的驚人傑作,收視頗高。
適逢香港的電腦網路在這時期開始普及,人們晚晚追看之餘,又在新聞組上談得興高采烈,不斷討論情節人物等(當然還有「丁蟹金句」啦!),積聚了好些資料。其中有人就想到不如成立一個《大時代》fan site來保存這些資料,並向這套偉大的電視劇致敬。
可惜的是網站成立不久,網主就收到TVB的警告信,指網站侵犯版權。小小網主如何跟財雄勢大的電視集團鬥?當然是乖乖關門了。
我自己身為作者,當然支持保護著作及出版者的權益;但過度保護著作權則會阻礙資訊與知識流通,兩者之間應該取得平衡。像fan sites這種東西,是因為有人真心喜歡你的作品才出現的,你卻只一味算著人家用了你多少張圖片,人家無償替你宣傳的汗馬功勞又怎麼算?拿冷屁股來貼忠實fans的熱臉,那感情上的長遠損失,又有沒有計算在內?
其實類似的事件,很久以前在香港就發生過。
話說1997年無線電視在深夜重播「香港電視史上最高傑作」《大時代》,不少人都是當時才首次看到這套92年的驚人傑作,收視頗高。
適逢香港的電腦網路在這時期開始普及,人們晚晚追看之餘,又在新聞組上談得興高采烈,不斷討論情節人物等(當然還有「丁蟹金句」啦!),積聚了好些資料。其中有人就想到不如成立一個《大時代》fan site來保存這些資料,並向這套偉大的電視劇致敬。
可惜的是網站成立不久,網主就收到TVB的警告信,指網站侵犯版權。小小網主如何跟財雄勢大的電視集團鬥?當然是乖乖關門了。
我自己身為作者,當然支持保護著作及出版者的權益;但過度保護著作權則會阻礙資訊與知識流通,兩者之間應該取得平衡。像fan sites這種東西,是因為有人真心喜歡你的作品才出現的,你卻只一味算著人家用了你多少張圖片,人家無償替你宣傳的汗馬功勞又怎麼算?拿冷屁股來貼忠實fans的熱臉,那感情上的長遠損失,又有沒有計算在內?
Thursday, February 08, 2007
暴力崇拜
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陶東風,在黨報發表提為《醜陋的大片》的文章,大罵多套國產大片(《無極》、《夜宴》、《滿城盡帶黃金甲》等)「嗜血」,渲染「暴力美學」和「暴力崇拜」云云。
呵呵,我倒想提醒這位教授:講暴力程度,這些片子跟我們老祖宗幾百年前的古典文學,差遠了。
說到中國歷來「渲染暴力」的作品,《水滸傳》真是難出其右。我不是《水滸》的研究專家,不知道金聖嘆的七十回本是不是刪掉了一些過激描寫;不過我看的百回本,暴力程度就真是嘆為觀止(當然也看得過癮)。
一零八將裡,說到最暴烈的當數「黑旋風」李逵。李鐵牛基本上就是一副沒有任何正常人類惻隱之心、鐵桿效忠於宋江的「人形殺戮機器」。劫法場救宋江一役,兩把板斧在十字街口亂舞,「不問軍官百姓,殺得屍橫遍野,血流成渠」——「不問軍官百姓」這句最可怕,套用現代定義,就是 to kill indiscriminately,和「恐怖主義」其實無分別。
另一場:宋江為了逼「美髯公」朱仝上梁山結義,竟下令李逵把朱仝上司的一個四歲小兒子殺死——而且不是一般的殺法,而是把那細小頭顱當中砍成兩半。一個人可以把個四歲孩子用這樣殘酷的手法砍死,基本上沒有甚麼人性可言。
(當然,更恐怖的其實是下這種命令的領導者。宋江之毒之狠也算世間少有,而這樣的人居然還得九天玄女授三卷天書以「替天行道」,可見中國的神仙基本上都是昏庸瞎眼的——再看《西遊記》裡的玉帝就更證明這一點。)
或者你會說,梁山好漢這麼多人,良莠不齊,出一個李逵也不奇怪。那麼就再看另一位梁山好漢,而且是最家傳戶曉的「打虎英雄」武松:武松被人插贓嫁禍,在充軍途中先下手為強,殺掉兩個公人,拿了腰刀就回孟州城報仇,正是有名的一幕「血濺鴛鴦樓」。
本來武松殺掉合謀陷害他的張都監、蔣門神等幾個人也就算了,但他殺得眼紅,不但連家眷都不放過,都監宅裡上上下下僕人丫環馬伕也全部斬了,砍得連刀子都崩缺,根本就是瘋狂的mass murdering。
書裡其他的暴力場面和情節更是隨處可見:林沖「風雪山神廟」用人頭和心肝祭神;「武松殺嫂」的割頭場面;十字坡「母夜叉」製人肉饅頭……這樣的殺人者,《水滸傳》的作者非但不貶斥,反而稱為「英雄好漢」,甚至提升到「天星下凡」的地位,如果放在今天,是政治不正確到極點。
但是從來就沒有人因為這等過激暴力和這樣偏差的道德觀,而否定《水滸傳》的文學和藝術價值;《水滸》說書和戲曲,在民間的感染力歷久不衰,也證明百姓對這樣「快意恩仇」的情節是欣賞多於嫌惡。
教授,還是承認一個事實吧:從古到今,人們就是喜歡看打殺與暴力。
呵呵,我倒想提醒這位教授:講暴力程度,這些片子跟我們老祖宗幾百年前的古典文學,差遠了。
說到中國歷來「渲染暴力」的作品,《水滸傳》真是難出其右。我不是《水滸》的研究專家,不知道金聖嘆的七十回本是不是刪掉了一些過激描寫;不過我看的百回本,暴力程度就真是嘆為觀止(當然也看得過癮)。
一零八將裡,說到最暴烈的當數「黑旋風」李逵。李鐵牛基本上就是一副沒有任何正常人類惻隱之心、鐵桿效忠於宋江的「人形殺戮機器」。劫法場救宋江一役,兩把板斧在十字街口亂舞,「不問軍官百姓,殺得屍橫遍野,血流成渠」——「不問軍官百姓」這句最可怕,套用現代定義,就是 to kill indiscriminately,和「恐怖主義」其實無分別。
另一場:宋江為了逼「美髯公」朱仝上梁山結義,竟下令李逵把朱仝上司的一個四歲小兒子殺死——而且不是一般的殺法,而是把那細小頭顱當中砍成兩半。一個人可以把個四歲孩子用這樣殘酷的手法砍死,基本上沒有甚麼人性可言。
(當然,更恐怖的其實是下這種命令的領導者。宋江之毒之狠也算世間少有,而這樣的人居然還得九天玄女授三卷天書以「替天行道」,可見中國的神仙基本上都是昏庸瞎眼的——再看《西遊記》裡的玉帝就更證明這一點。)
或者你會說,梁山好漢這麼多人,良莠不齊,出一個李逵也不奇怪。那麼就再看另一位梁山好漢,而且是最家傳戶曉的「打虎英雄」武松:武松被人插贓嫁禍,在充軍途中先下手為強,殺掉兩個公人,拿了腰刀就回孟州城報仇,正是有名的一幕「血濺鴛鴦樓」。
本來武松殺掉合謀陷害他的張都監、蔣門神等幾個人也就算了,但他殺得眼紅,不但連家眷都不放過,都監宅裡上上下下僕人丫環馬伕也全部斬了,砍得連刀子都崩缺,根本就是瘋狂的mass murdering。
書裡其他的暴力場面和情節更是隨處可見:林沖「風雪山神廟」用人頭和心肝祭神;「武松殺嫂」的割頭場面;十字坡「母夜叉」製人肉饅頭……這樣的殺人者,《水滸傳》的作者非但不貶斥,反而稱為「英雄好漢」,甚至提升到「天星下凡」的地位,如果放在今天,是政治不正確到極點。
但是從來就沒有人因為這等過激暴力和這樣偏差的道德觀,而否定《水滸傳》的文學和藝術價值;《水滸》說書和戲曲,在民間的感染力歷久不衰,也證明百姓對這樣「快意恩仇」的情節是欣賞多於嫌惡。
教授,還是承認一個事實吧:從古到今,人們就是喜歡看打殺與暴力。
Wednesday, February 07, 2007
Monday, February 05, 2007
《殺禪》秘辛(其之七)

已經很久沒有寫《殺禪》秘辛了……
圖中這張「紙」,就是我第一稿《殺禪》原稿的「封面」(當然是自己弄的)。
上面清楚可見,作者的名字和印章,不是「喬靖夫」,而是「雷義」。
不錯。漂城的那個差役雷義。就是我第一個筆名。(呵呵,有點遜吧?)
另外也是關於人名的秘密(老實說,我也是最近看回初期的稿件才想起來):之前也提及過,「鎌首」這個名字是很後期才想到的。最初一直寫的時候都決定不了這個主角的名字,於是暫時用一些急就章的代替。最初叫「千軍」,後來又改作「鐵男」。很港漫feel吧?當然當時全都不太滿意,因為太直接了。
另一個是齊老四,同樣是較後期才改的。原本他叫「秦十」,但作為出身背景比較好的人物,這名字明顯不適合。我都忘記了怎麼變成了「齊楚」。大概因為跟「秦」都是戰國七雄吧?
鐵爪四爺本來的外號是「脫顎」。當然沒有現在的「挖心」有氣勢啦。
《殺禪》秘辛︰ (一) (二) (三) (四) (五) (六)
舊物
最近執拾房間,挖出大量連自己都不記得曾經擁有的舊東西——就像我寫過那首《紙皮箱》的歌詞裡一樣。我是個很不捨得舊物的人,小時候換了新書包,舊的那個雖然破爛,但一想到它曾經跟了我這麼久,也就不捨得拋棄,總是收起來一段日子,到自己都忘記了之後,給媽媽偷偷扔掉。
挖出來的包括一堆很舊的電腦遊戲。一看見時相當興奮,想起以前不眠不休「苦戰」的美好回憶,幾乎馬上就想放進電腦裡重溫。問題是這些遊戲都是用MS-DOS寫的「古董」,今天的Windows根本運行不了。當然還是可以找個Win95的模擬器來嘗試,不過一想到可能要搞一大輪功夫,興頭也就消了,翻了那些遊戲說明書一輪,還是乖乖把它們封存回紙箱裡。
倒是其他「analog」的舊東西:從小學畢業的紀念冊到大專時做過的功課,還有大量舊照片和自己都不記得寫過的舊稿件,一拿上手就可以馬上回味,看著看著,就把我的執拾進度大大拖慢了。
不禁想,也有analog的東西勝過digital產物的時候啊。
挖出來的包括一堆很舊的電腦遊戲。一看見時相當興奮,想起以前不眠不休「苦戰」的美好回憶,幾乎馬上就想放進電腦裡重溫。問題是這些遊戲都是用MS-DOS寫的「古董」,今天的Windows根本運行不了。當然還是可以找個Win95的模擬器來嘗試,不過一想到可能要搞一大輪功夫,興頭也就消了,翻了那些遊戲說明書一輪,還是乖乖把它們封存回紙箱裡。
倒是其他「analog」的舊東西:從小學畢業的紀念冊到大專時做過的功課,還有大量舊照片和自己都不記得寫過的舊稿件,一拿上手就可以馬上回味,看著看著,就把我的執拾進度大大拖慢了。
不禁想,也有analog的東西勝過digital產物的時候啊。
Wednesday, January 31, 2007
《太陽之歌》

一套戲,找對了主角,真的成功了一半。
剛剛看過《太陽之歌》。熟悉的絕症橋段,配上淡淡的青春純情(感覺很有岩井俊二的影子,可能是因為連配樂都很像的關係),加少許輕喜劇,「好感度」極高。以一位這麼年輕的導演兼且是處女作而言,稍嫌太過平穩,幸好拍得並不濫情,非常稱職。一個絕症故事,卻拍成了一套feel-good movie,這倒是此片最新鮮之處。
令觀眾Feel good,完全是因為演女主角雨音薰的Yui一人。整套戲,顯得就像圍繞她的配菜。
19歲,鄉下小鎮長大,本身就是創作歌手,而且是街頭表演出身……個人背景、氣質跟角色相近,「入形入格」,對於新人來說自然比較易演(其實對任何演員也是一樣,否則何需有casting?)。但細心看的話會發現,初次演戲的Yui可演得一點也不賴,自然清新。
Yui的樣子很「東方」,屬小巧可愛型。輪廓不突出,但也因此再多的近鏡也不會給人壓逼感,很耐看。(這方面導演也沒有浪費了。)
當然,最好看的還是她每次開腔唱歌之時。你會看見,她那本來有點慵懶、孤寂的臉,一唱歌就突然改變了,好像急不及待地把生命力傾出來。特別是在橫濱市街頭演唱那一段,感染力十足——老套點形容,竟然讓我感覺自己也是站在欣賞人群裡的一個。輕搖滾曲風加上清新嘹喨的聲線——這時你唯一抱怨的是:怎麼香港戲院的音響那麼遜?
看完戲之後的第一件事情,當然是去了買她那隻叫《Good-bye Days》的主題曲CD啦。
p.s.
(1)電視版是由澤尻繪里香(好像最近把漢字譯名改了做「英龍華」)主演。雖然我也十分喜歡她,但是連續演兩次絕症少女,是否有點……
(2)此故事的概念來自港片《新不了情》(片末的credits裡也有鳴謝),但老實說,一點兒也看不出來……
Thursday, January 25, 2007
新聞
日本右翼宣稱要斥資三億日圓,籌拍一部暫名《南京之真實》的電影,希望「撥亂反正」,「糾正」南京大屠殺的「謊言」。
哈哈,我舉腳贊成。衷心期望日本右翼以後繼續這類自取其辱的小丑舉動,繼續鬧上國際新聞,那麼日本就距離聯合國安理會常任國的席位越來越遠了。
當然,這樣的電影,就像之前那套甚麼《大和號》,其實只是拍給自己國民看的。正如篡改的歷史教科書,也只是給自己的學生讀的。這些右翼其實並不在乎「外人」怎麼看。只要成功把自己人洗腦就夠了。
難怪日本的AV拍得那麼好看。
AV,是用來自瀆的。
◎
港台《鏗鏘集》一集講同性婚姻的專輯,收到22宗投訴,廣管局反應奇速,馬上發出「強烈勸喻」,又召台長去「照肺」。
百佳油魚事件,14人投訴(還有網上和電台的無數申訴。其實投訴自去年六月十月已開始出現。),食環署至今還不見甚麼行動,只是很溫和地「要求」百佳停售油魚。
雖然說是不同的部門,不同的事件,但讓人感覺得到,政府辦事,要閃電還是溫吞,可能也跟對象有關。
正如平時修渠鋪路,一搞就往往幾個月;天星鐘樓,一夜趕工就可以吊走。
哈哈,我舉腳贊成。衷心期望日本右翼以後繼續這類自取其辱的小丑舉動,繼續鬧上國際新聞,那麼日本就距離聯合國安理會常任國的席位越來越遠了。
當然,這樣的電影,就像之前那套甚麼《大和號》,其實只是拍給自己國民看的。正如篡改的歷史教科書,也只是給自己的學生讀的。這些右翼其實並不在乎「外人」怎麼看。只要成功把自己人洗腦就夠了。
難怪日本的AV拍得那麼好看。
AV,是用來自瀆的。
◎
港台《鏗鏘集》一集講同性婚姻的專輯,收到22宗投訴,廣管局反應奇速,馬上發出「強烈勸喻」,又召台長去「照肺」。
百佳油魚事件,14人投訴(還有網上和電台的無數申訴。其實投訴自去年六月十月已開始出現。),食環署至今還不見甚麼行動,只是很溫和地「要求」百佳停售油魚。
雖然說是不同的部門,不同的事件,但讓人感覺得到,政府辦事,要閃電還是溫吞,可能也跟對象有關。
正如平時修渠鋪路,一搞就往往幾個月;天星鐘樓,一夜趕工就可以吊走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