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February 27, 2006

日本武俠作品(1)


談談日本的武俠作品。

日本的武俠,跟大部分的中國武俠小說風格頗有相異。其中最顯著的一點是武打的描寫︰日式的決鬥場面,往往一招決勝,短促明快,而沒有像中國武俠式的招來招往,反而比較著重場景與心理的描畫,勝負之別,往往取決於一念之差(古龍前輩在這一方面,肯定深受影響)。

日本武俠另一個特色,就是幾乎必定跟政治掛勾,原因是古代的日本,武士其實就是統治階層,而浪人就是失去了主君(也就是失去了統治權力)的前武士,故此少有如中國武俠那種純粹流浪江湖、行俠仗義的「隱士式」俠者。

當然亦有例外。黑澤明拍的幾套武士電影,當中就貫穿了濃厚的「俠士」主題;此外吉川英治筆下的「劍聖」宮本武藏,則是摒棄了世間物慾,專注於追求劍術最高境界的「求道型」人物(不過現實裡的武藏並非如此超然,晚年仍然出仕)。

另一例外是柴田鍊三郎筆下的人物。他的《決鬥者宮本武藏》,裡面描寫的武藏比較虛無和極端,純粹追求勝利的快感,為在決鬥中獲勝往往不擇手段(例如巖流島決戰就特意遲到,激怒佐佐木小次郎)。

柴田的代表原創人物——眠狂四郎,更加是虛無的極致!這個人物的設定非常有趣,值得大書特書︰其父親是到日本傳教的荷蘭神父(因此他是混血兒,外型高大而膚色蒼白),因為幕府禁絕「切支丹」(Christian是也!)而被逼「改宗」,因而發瘋及迷上西洋黑魔術(狂四郎的絕招「圓月殺法」,正是揉合日本劍術與西洋催眠術)。

有這樣悲慘背景的狂四郎,在幕府時代的日本完全是個outsider,自然不會是甚麼凜然大義之士,雖然他不情不願的替幕府朝廷辦事(大概是freelance的密探),對付的大都是奸惡之徒,但他心目中的正邪觀念甚薄弱,為完成工作甚麼事情都幹得出來!偶然遇上弱小的求助者,他更是嗤之以鼻。

柴田的文筆亦甚妙,每一章節可以看成數千字的獨立短篇,但串聯起來全書又成一個完整故事。他寫的打鬥更是簡潔短促而深具韻味,往往上一句還寫雙方拔刀,下一句狂四郎已經跨過對方的屍體!

很可惜,《眠狂四郎》系列的中文譯本,以我所知只出過其中兩本。其中包括整個系列的第一作《眠狂四郎無賴控》,是在舊書攤找到的多年前翻版書,而且缺了結尾一本,但明知看不到結局的我還是讀得津津有味,可知此書對我的吸引力!

(《眠》最近改編成了漫畫,並且出了台灣中文版。我看過,畫者功力不濟,味道跟小說相去甚遠。)

Sunday, February 26, 2006

作州宮本村浪人新免武藏.拜見!


應讀友Ricky的要求,送上這幅照片。

感謝陶先生送我這個figure。

順帶一提另一個小「秘辛」︰吉川英治的《宮本武藏》(也就是漫畫《浪客行》的原著),對我構思《殺禪》也頗有影響呢。

Thursday, February 23, 2006

《殺禪》秘辛(其之三)

這個絕對是《殺禪》的最高秘密︰在我十多年前寫的《殺禪》初稿裡,「大樹堂」結義兄弟其實有七個人

這個「隱藏人物」的名字叫馬翊,結義排在白豆的前頭(也就是馬老六,而白豆是狄七爺),資料如下︰

背景︰跟龍爺、葛小哥、白豆是「步弓隊」同袍,同樣被選入刺殺部隊,跟于潤生逃入猴山。
外型︰矮小、壯實。年齡跟狄斌差不多。
專長︰速度!不管是跑步、騎馬還是駕車。尤其擅長御馬。
特點︰非常「爛口」,開口必帶髒話。

這個人物最後被我狠狠刪掉,原因不外乎兩點︰(1)主角太多了,七個人的戲份分得太薄,直接影響了較重要的「三大主角」(鎌、于、狄);(2)這個人物性格不夠突出,也沒有其他六人那種象徵性。

原來的稿子裡,我已經寫到他死掉了(他才是第一個犧牲的義兄弟,比葛元昇更早),死法是給殘酷剝皮後,鎌首用長矛替他結束痛苦——沒錯,《野望季節》裡的馬吉慘被儂猜剝皮那一場戲,就是這樣來的!

就是在寫完這段戲之後,我發覺這個馬翊就像「螞蟻」——寫出來似乎只是為了殺死他!加上寫完那一段之後,整個故事有點無以為繼,於是狠下決心把他「抹」掉了,並且把整個稿子從頭改寫了一次,才變成現在的版本。

不過他人雖不在,其影子還是分布在全書不同的地方。除了上面提到那場剝皮祭典外,最初白豆在猴山被鎌首追蹤、襲擊那一場,原本也是由他主演;他的髒話由龍拜「代言」;而部分的性格和特長,也由葉毅「承繼」了(大概是這原因,葉毅也得慘死吧?)。

還有一點︰狄斌「白豆」這個渾號,原是馬翊起的。因此現在你看到的《暴力集團》裡,狄斌這樣說︰「……是在我剛投軍時,有個姓馬的小子——我忘了他的名字——他說我又白又矮,就像顆白色的豆子……哼,我活到今天仍是曬不黑,那臭小子卻早去了……」

所以正式來說,馬翊這個人物還是在《殺禪》世界裡存在的;只是他在戰場上不夠好運,還等不到遇上于潤生就掛掉了。不過既然他是否在生,都沒有對「大樹堂」的「歷史」產生甚麼重大影響,我讓他「消失」掉也是正確的決定吧?

Wednesday, February 22, 2006

吸血鬼的宣傳畫


當年在玩具展裡展出拜諾恩的figure同時,也乘機宣傳《吸血鬼獵人日誌》的小說,還有原定和利志達合作的漫畫,因此印了一批宣傳單張。

單張的正面用了這幅彩稿畫,由好友康卡斯用了很短時間完成,我非常喜歡。

康卡斯是從漫畫界「紅褲子」出身,現時在視覺特技公司任職,曾參與動畫、電影、錄像、遊戲等製作,以至產品和書本設計工作(《吸》系列封面上的合成畫,有部分也是他的手筆)。另外他繪畫的單元漫畫《鐵皮惡探》(由阿滔編劇)曾在《東 Touch》周刊連載。連報紙文化副刊的專欄他都寫過。

「九把刀」,其實他也當得起。

Sunday, February 19, 2006

免治小說


今天讀報紙周日副刊的閱讀版,有一家大出版社的廣告,宣傳他們新出的一個系列,是一套精選了世界各國偵探、推理名著的大全。介紹裡說明並非直接輯錄原作,而是經過改寫刪節,目標讀者明顯是兒童或青少年。

本來出版這類「簡易本」也不是甚麼新鮮事,作為青少年的入門讀物也無可厚非(但其實我覺得不要低估了孩子的「消化能力」,盡可能還是應該介紹他們看原作)。

問題出在那篇介紹裡︰「……我們約請了作家和兒童文學工作者稍作改寫,使故事更為生動有趣,富有藝術感染力和教育意義。」

寫這廣告稿的人或出於無心,但是這樣寫,恐怕對原作者頗為不敬吧?

再看看列出的原作者名單︰柯南.道爾克莉絲蒂江戶川亂步松本清張……!!

不知道該出版社請了哪個級數的作家和「文學工作者」(這個詞有夠彆扭的)來改寫,有能力把這些名家的手筆改得更「生動有趣」和「富有藝術感染力」?

明明是剁成了廉價的免治牛肉,也就認了它吧。硬是要說成比原來的牛扒還好吃,不是徒惹人笑話嗎?

Saturday, February 18, 2006

N.拜諾恩之Action Figure(零號機)


相信很多讀者都不知道︰吸血鬼獵人N.拜諾恩,曾經製作過1/6的著衫Action Figure!

話說幾年前是香港本土玩具炒得火熱的高峰期,我跟滔和另一老死拍檔康卡斯見獵心喜,財迷心竅,也想參一腳。

加上有一位獨立的生產商來招手,也就嘗試製作這個獵人公仔的prototype了。

整個過程可以用艱辛來形容!

當然,最艱辛那個不是我,是滔,只是親手「雕」那個頭部跟面相,還有那些有點飄揚效果的頭髮,已經耗費了不少精力。



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跟那生產商溝通。他們的本業並非玩具(記得好像是造禮品之類的),在大陸有一班造辦的師傅,負責製造其他部件。可惜他們真的是「師傅」,而不是「造型師」,不管我們如何努力提供心目中的設計(以繪圖和文字描述之餘,又在網上尋來大量參考圖片),始終溝通困難,出來的試作品,尤其那些兵器,完全不是那回事!加上相隔兩地,要他們的負責人走來走去「傳話」,經過很多次更改,最後出來的版本才能收貨。

幸好拍檔康卡斯找來了一位心細手靈的女孩子靜儀,製作拜諾恩的衣服,這一方面倒是效果頗佳。 加上滔公司裡天才橫溢的「超級女助理」阿茵打點細節,整個人偶終於完成。

藉著滔跟盧子英哥哥的關係,我們得以在玩具展擺檔,首次——也是最後一次——展出這個拜諾恩人偶,即日接受預定。

結果,當然是生意失敗收場啦……

它的最後下落如何連我都不清楚,手上只空留一些相片。

不過到了今天回看這些相片,我仍是頗滿意的,那風格味道跟我心目中的獵人已經很接近。



感謝當年所有為它付出過汗水,又容忍我這個「厭尖軍師」的朋友。

Friday, February 17, 2006

稿紙.咖啡



黃偉文上某電台節目,某個無知DJ請他示範即場填詞。
Wyman妙答︰「填詞呢樣o野就好似痾屎,比人睇住好難做個o番!<1>
深有同感。
一些小文章(例如這篇blog)、翻譯等等工作還可以;但創作,只要是跟認識的人共處一室,真是做不好。
集中創作時,連自己都要忘掉;房間裡有個人看著你,卻彷彿在經常提醒你的存在。

不過,不認識的人就例外,因為他們不是在「睇住」你。
所以有時在家寫得悶,偶爾要出去餐廳寫。

喜歡在餐廳寫,我覺得跟小時候看過的一集《幻海奇情》有關︰主角夏雨飾演一位潦倒作家,常常泡在燈光昏暗的咖啡廳寫稿。 <2>
於是自小深入我腦海的作家形象,就是要坐在西餐廳寫作,桌子上有一杯半涼的咖啡。
《2046》裡梁朝偉演的周慕雲,也有在金雀餐廳內寫小說的鏡頭。
當然,梁朝偉比夏雨,有形、浪漫了十倍。

關於我以前常用的寫作竇——中環太平行的Delifrance,在《黑闇首都》的後記有講過了。
那兒變成了飛髮舖Headquarters之後,頓失所依。
一向的Second Choice是在尖沙嘴Grand Hyatt地庫的另一家Delifrance,不料最近又消失了——這次是整個酒店拆卸。
幸好近來又找到一個合適的新竇。一樣是Delifrance(為免給仇家埋伏,不寫在哪兒了)。
可惜那裡有一大缺點,就是地方小得多,繁忙時間常找不到位子,即使坐下來,也不好意思寫太久,影響人家做生意。
因此,我出外寫作的時間比從前少得多了。


註 <1>︰ 對於Wyman的「痾屎論」,其實我有另一種詮釋︰「唔係一坐低就有o野出o既!」

註 <2>︰ 至於那集《幻海奇情》的情節是︰夏雨屢被退搞,憤怒莫名,於是設計謀殺那個長期ban他的編輯,就是把毒藥塗在退稿的回郵信封口上,讓那編輯去舔……結果成功了。(今天,這條橋不可能work︰因為電子投稿,再沒有「回郵信封」這回事了。)

Thursday, February 16, 2006

販毒十戒


販毒十戒 Ten Crack Commandments
by Notorious B.I.G.


Rule nombre uno: Never let no one know how much dough you hold.
入門第一誓︰唔好比人知你幾有米。

Number two: Never let em know your next move.
第二點︰唔好比人知你下一步想點。

Number three: Never trust no-bo-dy.
第三戒︰逢人都唔好信晒。

Number four, know you heard this before: Never get high on your own supply.
第四戒,電影都講過晒︰自己賣o既貨,自己唔好high。

Number five: Never sell no crack where you rest at.
第五戒︰呢味o野,唔好o係自己個竇度賣。

Number six: That god damn credit, dead it.
第六樣︰唔好比D死道友賒帳。

Seven: Keep your family and business completely seperated.
第七戒︰千祈咪比親人掂你檔買賣,否則搵交o黎哎。

Number eight: Never keep no weight on you.
第八樣︰唔好將大批貨keep係身上。

Number nine: If you ain't gettin bags stay the fuck from police.
「林把奶」︰無端白事,唔好同D差佬黐o甘埋。

Number ten: A strong word called consignment, strictly for live men, not for freshmen.
最後一戒︰新入行o既,就咪賒貨o黎賣。

Tuesday, February 14, 2006

香港體育

每次經過維園的足球場,我就想起霍震霆。
當然不是因為《大時代》裡的富豪「郭英中」在維園踢足球那一場戲。

是因為霍震霆議員,在我心目中代表了我們政府的體育政策;而維園足球場,就是那政策的一面鏡子。

我一星期總有一、兩次出入該區。可是印象中,大概十次經過足球場,也沒有三次看見人們在踢球——原因是球場早已被各種展銷會、嘉年華、年宵市場……佔據了。

一個足球場,大部分時間卻不是用來踢足球——這就是我們政府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了。
香港再多搞幾次東亞運動會、多爭辦幾個北京奧運項目,都不能改變對本土普及體育冷漠這個事實。

我常去打籃球的花墟球場,已經有超過三十年歷史,算是香港街頭籃球的聖地之一,曾經人氣旺盛,不時也看見甲一籃球員的身影。

可是這個籃球場的地面,長年都還是最舊那種「操場石屎」地(即是粗糙得跌倒了隨時毀容那一種),一雙籃球鞋平均半年至九個月報銷(以每星期打一至二次球計)。
有「波友」十年八年來多次向有關官員反映,希望能夠更換地面,終於到了前年才能成事。

同一年,宣佈了香港「爭辦」東亞運成功,預備豪花十億「大搞」;更早之前,香港試圖爭取亞運主辦權,口號是「香港一定得」,結果「唔得」,但也都花了九百萬。

不知道更換三個籃球場地面的花費,佔這九百萬/十億的多少%?

p.s. 還有些關於霍震霆的事情想講講︰他這個議員,屬於「體育及文化界」。我不知道體育跟文化,兩者沒甚直接關係,怎麼會由一個議席「統括」代表。我好歹也算是「文化界」的人,怎也無法接受搞體育的霍先生能夠在議會裡代表我;同樣的,假如選了個文化人,比如金庸前輩做這個議員,我相信體育人士也不會服氣。
「體育『及』文化界」。怎麼看,都像是把兩項不大重要的雜務,「求其」組成一個職位。

Monday, February 13, 2006

吸血鬼參考書

常常有人問我︰關於吸血鬼的資料是從哪兒找來的?
其實我不是甚麼特別的「吸血鬼研究專家」,我的資料都來自坊間市面一般可以買到的書。

其中最主要的來源,是這本《The Complete Vampire Companion》,很久前(十年以上了吧)在前文提過那家「Tower Records書店」買到的。(現在應該已經絕版了,要靠網上的二手書渠道才能買得到。)
這本書內容非常充實而廣泛,從真實的吸血鬼迷信與習俗、各國民族的Undead傳說、歷來的吸血鬼文學與電影、吸血鬼與哥德搖滾的關係、現實裡和歷史上的嗜血犯罪者,以至現代的「吸血鬼迷」次文化都有述及。
關於達姆拜爾(Dhampir)的傳說,我最先也是在這本書裡看到的。

當然,現在有了網路,有了Wikipedia這樣的工具,蒐集資料比從前容易得多了。
記得最初寫小說,找資料要去公共的參考圖書館,拿紙筆抄寫想要的資料。距今都不過是十幾年的事。
其實資料蒐集固然重要,但是畢竟寫幻想小說,想像力才是最重要。
我的理論是︰那些真實的資料就像「調味料」,把它們混入自行虛構的設定裡,目的無非是更容易「騙」讀者放心吃下去而已:)

《殺禪》秘辛(其之二)


這幅人物關係圖,繪畫於寫第四卷《野望季節》之時。(所以很多後來出現的人物,例如魏一石、蕭賢都沒有。)

這幅圖只是幫助我自己思考,裡面有一些人物關係只是一個「可能性」,到最後已經更改了。
例如最初有考慮過安排龍拜喜歡寧小語,但後來覺得這樣反而削弱了原來「鎌首-寧小語-齊楚」的三角關係,也就取消了。

這幅圖有個bug,就是陸英風(跟他的兩個部下)重複出現了。可能我畫的時候有點昏了頭吧:)

看見這圖,想起了曲琳。我是很喜歡這個人物的呢。

Sunday, February 12, 2006

損人利己?

今天讀報得知︰某家最近上市的美容服務公司,披露過去兩年的純利,竟然分別佔了72%和55%,是來自顧客購買了預繳套票卻逾期無法使用。

一家公司的主要盈利,竟是來自顧客的損失,而又可以堂堂正正通過審批上市集資——這是甚麼世界?

Saturday, February 11, 2006

南蠻短劍——Kris


我的另一柄收藏品。並不算是甚麼「珍藏」,是在峇里島的遊客小商店,不用一百港元就買到手的廉價貨色。不過我就是喜歡這樣粗糙土製的東西。

此種充滿神秘感的蛇形劍名為Kris(或拼作Keris、Kalis),在東南亞整個回教/馬來圈(包括印尼、馬來西亞以至菲律賓南部)都盛行的一種古典傳統兵器。有各種不同大小造型。

Kris的特色包括︰蛇形的波浪劍身;劍刃的根部極寬形成護手;鋼色灰沉而多雜紋;還有那個有點像火槍的彎劍柄。

這一柄短Kris雖在峇里購買,但其制式屬於爪哇(峇里本土的Kris,劍刃中間有鍍金)。

馬來人相信,經過特別方法鑄造或是年月久遠的Kris,具有超自然的巫術力量,例如浸過劍刃的水喝了可治病、有敵人接近時劍刃會在鞘裡震動……等等。

Friday, February 10, 2006

《殺禪》秘辛(其之一)



最初設定鎌首身上有哪些刺青時,畫了這樣的圖。(是不是有些搞笑呢?)

鎌首旅行後帶回滿身刺青這段情節,靈感來自《百年孤寂》裡離家出走的大兒子阿克迪奧.邦迪亞。
事實上,鎌首的角色設定,許多都啟發自這個人物。

我自己也蠻想刺個紋身,但始終決定不了要刺甚麼。
刺青這東西,應該是代表自己的個性或某些經歷吧?
如果只是跟著潮流,刺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是甚麼的東西,我覺得沒有甚麼意義呢。

Thursday, February 09, 2006

九把刀的《獵命師》

近幾年我已經較少看小說。看中文小說就更少。

最近留意到台灣年輕作家九把刀,以網路連載起家,在台灣冒起甚快甚健,在香港也迅速吸引了一群「粉絲」。出於好奇,也出於想參考看看有甚麼「賣點」,弄來了一本《獵命師傳奇》第一集讀讀。

一讀不得了。一個晚上就一口氣讀完。第二天等不了,馬上就去書店買下其餘的集數。接著的閱讀速度同樣是一天一集。

能夠這樣吸引我追看的小說,記得上次是《銀河英雄傳說》。

九把刀的文字非常爽快俐落,但又不會過份跳脫,恰到好處。也許會有人略嫌粗糙,但我覺得那股不拘小節的文風,也是魅力,瑕不掩瑜。

場面和動作描寫的手法,跟我有相似之處。這點毫不出奇——大家都是漫畫、動畫、遊戲跟電影養大的一代。

想像力就不用說了,在《獵命師》裡的種種設定描寫,功力盡現。雖然明顯看得出受到哪些名作的啟發(最明顯的應該是《JoJo奇妙冒險》吧),但也作過非常高明的「再創造」,自成一家。(老實說,有誰寫幻想作品能夠完全不受前人影響?)

看了這樣的小說,我對自己說︰要更加努力了!

Wednesday, February 08, 2006

西藏面具剪紙



昨天買到這本《西藏面具剪紙》(李敏杰著.嶺南美術出版社),以傳統中國剪紙藝術,展示西藏宗教和藏戲的臉譜,古拙而神秘,我十分喜歡(覺得很適合《殺禪》用)。

Tuesday, February 07, 2006

西域風味



我不是甚麼食家。但是這一家小店Sonthra Kebab一定要推薦。

賣的是流行於巴基斯坦和中東的夾肉餅食Kebab,另外也賣印式咖喱、炒飯和咖喱角,還有英式炸魚薯條等。

位於灣仔地鐵站的行人天橋底下,非常小的舖頭,主要是做外賣生意,只放了兩張折檯做堂食。
我想好吃的東西,未必有甚麼秘訣,就是新鮮熱辣即制,做法正宗而不要弄甚麼花招。

這裡最好吃的該是烤雞Kebab。雞肉調味很好,用那個串烤爐烤得剛好,卷上烘得帶點香脆的餅皮,中間佐以菜絲和生洋蔥。就是這麼簡單而粗曠的西南亞風味。

另外試過咖喱角和炸魚薯條,都不錯。

老闆是非常友善的巴基斯坦人,吃了兩次就認得我們(但也不會過份熱情而令客人有談話壓力)。英語溝通。

我相信,他很快會搬更大的舖,或者開分店。

地址︰灣仔洛克道146-148號裕安大廈地下C2舖(灣仔地鐵站A1或A2出口)
電話︰28662563

Monday, February 06, 2006

生日

今天,生日。

37歲了,嗚嗚……想起來都有點怕……

歲月不饒人。要努力!

還有,也祝跟我同一天生日的偶像Bob Marley,在天國快樂!

(收到讀友Lyriek,Kant&哲的e-card,還有我的「超級校對」陶先生的sms,謝謝你們!)

Sunday, February 05, 2006

羅拔.洛狄格斯 (2)

RR在他的書裡這樣說︰「荷里活很多導演拍戲遇到難題時,就用錢來解決;我沒有錢,就用腦袋來解決。」(當然他說時還是個獨立電影的小子。)

他的每一部戲都不是完美傑作(《Sin City》應該是他最圓熟的一部戲了),都有或多或少的缺失,許多時是為了成本或時間問題,被逼草草收貨。卻偏偏因為他絞盡腦汁,用種種小技巧來掩飾這些瑕疵,造就了一種特有的風格。

例如他拍《El Mariachi》時,因為那部借來的攝影機實在太吵,根本不可能現場收音,唯一方法是每拍完一場戲,就叫演員儘量以同樣的語氣速度,對著錄音機再唸一次對白,到後期才把聲帶配上去;可是演員不是機器人,很多聲帶當然跟影片的口形夾不上,RR就用剪接技巧,把幾個鏡頭短促地cut來接去,掩飾掉「脫口形」的位置。他這奇特快密的intercut本是權宜之計,卻在電影節大受欣賞,歪打正著。

還有同片中許多地方,鏡頭角度和移動都非常特別,但實情是欠缺器材,RR只有運用輪椅、梯子等簡陋器具,卻得出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RR常有一句話掛在口邊︰「只要推進得夠快夠爽,一些瑕疵觀眾根本就不會留意。」

有很多人說RR一如塔倫天奴,是深受港產片的影響,但他自己似乎沒有這樣說過(如果真的有受過影響,以他的直性子不會不承認)。他所以能夠拍得如此「平、正」,一大原因是正式拍攝時夠快,而且儘量減少retake。

據他自己說,這項絕活是他自小訓練出來的︰少年時他已經狂熱沉迷於拍攝短片,並用家裡兩部錄影機來剪接自己的習作。剪接時,用作錄影的那一部,就按pause鍵暫停,然後在負責播放的另一部機裡,找出想要的鏡頭接上去(不能用stop鍵,是因為磁頭一旦離開/再接觸,出來的就是極難看的雜訊)。

問題是︰那種家用錄影機的pause鍵,在按下了5分鐘後會自動解除(原意是防止機器受損)。也就是說,RR每個剪接位只有5分鐘時間找出他想要的鏡頭(還要校正想用來開始那一格),而且從頭到尾每次都不容有失(只要其中一次失手了,整個copy就泡湯)!

這一限制訓練出兩個習慣︰一是清楚記得拍過的所有鏡頭、每一個位於帶子的哪一段;二是為了減少尋找的時間,拍攝時要儘量減少每個鏡頭take的數目

RR就是這樣,習得一身全世界任何電影學院都沒有教的「功夫」。

奇才,往往都是生於一股莫名其妙的熱情。

羅拔.洛狄格斯 (1)

若問我心目中誰是最偉大的電影導演,大師級的哥普拉和史高西斯是必然之選;但說到「偶像」,我選的卻是這位跟我是同代人、有名的「全能王」兼「快槍手」、以B級片拍法躋身A級導演行列的羅拔.洛狄格斯(Robert Rodriguez)。

說RR是「全能王」一點也沒有誇張,每套戲的工作人員名單上,他自己起碼佔4個以上。絕大部分的作品他都身兼所有最重要的四大職位︰導演、編劇、攝影(而且是親自操作攝影機)、剪接,更有多套包辦了美指(他在中學時代已在本地報章連載漫畫)、配樂(他本身是band友一名,任結他手)、錄音和特技效果!在《Once Upon A Time In Mexcio》的開場credit裡,有一行是︰「Shot, Chopped & Scored by Robert Rodriguez」,看得人會心微笑。

23歲時他以7000美元超低成本,拍成80分鐘動作長片《El Mariachi》(當年在香港電影節上映時,給改了一個甚差的中文戲名《世事無絕對》),原本目標只是西班牙語錄影帶市場,卻在Sundance獨立電影節得獎,繼而獲大片商哥倫比亞青睞,一躍進入荷里活世界……這段傳奇事蹟很多影迷朋友也許都聽過,我就不多寫了。(我強烈推介他的書《Rebel Without A Crew》,那是他拍《El Mariachi》期間的札記,內容妙趣非常,更充分體現他的鬼才與創作熱情,對電影和創作有興趣者必看!)

RR在電影圈也不是一帆風順。簽了哥倫比亞後,卻適逢該公司發行了「未來加州州長」那套史上有數的「災難片」《Last Action Hero》,因而嚴格收窄劇本審批。RR的第二作《Desperado》(《三步殺人曲》)等了兩年才能開拍。(RR僅以700萬美元完成這套槍戰動作片——正式拍攝只花了一個月,最高紀錄一天完成了70 個鏡頭——在荷里活來說簡直是奇蹟!)

《Desperado》令RR聲名大噪,更與塔倫天奴結成好友。合作《Four Rooms》之後,RR就拍了塔倫天奴編劇的《From Dusk Till Dawn》(《殺出個黎明》),儼然是90年代中的一大新銳。可是不知為何RR又沉寂了下來(大概是與他反叛、討厭建制的性格有關吧)。兩年後拍了校園驚嚇片《The Faculty》,反應不佳,眼看就要消失……卻原來他躲在自家「秘密練功」,練的是數碼特效。2001年的《Spy Kids》在美國本土票房過億美元,這一「價碼」令他再無後顧之憂,專心追求自己的「獨門武功」。(雖然我不大喜歡那套電影,但當時也很為他高興。)

成長於家庭攝錄機時代的RR,對科技的擁抱義無反顧。他深信拍攝和製作科技越是進步方便,創作者擁有越大的能力,創作的自由度也就越高。獲佐治.盧卡斯介紹HD(高解像)數碼拍攝後,RR從《Spy Kids 2》開始就告別了膠片,全身投進數碼拍攝。《Spy Kids 3-D》的開場credit,他索性這樣寫︰「A Digital File by Robert Rodriguez」(因為已經不是「film」了!)。

也是拜科技普及之賜,RR是少數拍荷里活主流電影,卻又能遠離荷里活工作的導演——他的基地就是自己的老家——德薩斯州奧斯丁市。他把自家的車房改裝成一座自給自足的後期製作室,剪接、配樂、特效都能「一條龍」完成,貫徹「親自主理」的home made video獨立風格。

Friday, February 03, 2006

《殺禪》宣傳文字



不少讀友都表示過,很喜歡我的書後頁的預告/廣告文字和設計。
那些宣傳文字全部都是我自己寫的(引用的名句當然例外),就在這裡跟各位分享一下當時的意念或靈感來源。


第一卷.暴力集團︰

『真正的權力是看得見的︰暴力。』

概念最初來自電影《教父 III》的宣傳語︰「Real Power is not Given. It has to be Taken.」
正如我在第一卷的後記裡面寫過︰國家、政府的權力來源,最終都是武力。

第二卷.恐怖樂園︰

『罪的代價就是死。
你們的罪就是生為弱者。』


第一句「罪的代價就是死」不是我創作的,是當年我在尖沙嘴地鐵站出口的繁忙街頭,看見某教會在街上傳教時舉起的巨大標語。
這又令我想起十多年前的一個早上,路經某家教會小學,聽到那位校長在早會上,對著所有學生大談落地獄是如何可怕痛苦…… 女校長對小朋友說話的聲音很溫婉,但內容極盡恫嚇,那對比令我印象深刻。
我並不是排拒宗教。可是假如一種信仰,要依賴恐怖、威脅的方式來傳揚,我不相信它對人類心靈有多大的助益。

第三卷.極惡地圖︰

『一座城市的權力交替。
人心隨著地圖的顏色而改變。』


這一句,路人皆見,暗喻1997年香港的政權移交(第三卷剛好趕在97年出版)。
《殺禪》並沒有特別影射當年的政治(雖然漂城確是有香港的影子)——我視《殺禪》為一個寓言,如果太影射某段歷史,反而落於政治的申訴諷喻,而脫離了我原先的構想。
只是由「六四事件」到97那七、八年間,我確實看到政壇上很多醜陋的變臉,總是意氣難平,忍不住還是要在宣傳語上「玩」一下。

第四卷.野望季節︰

『權力的爬昇是以幾何級數計算的。』

這一句沒有甚麼特別的來源,就是憑空創作的。
不過人們常說︰第一桶金最難賺,大概都是相近的意思吧?

第五卷.黑闇首都︰

『竊鉤者誅.竊國者侯』

出於《莊子》的名句,相信很多朋友都熟悉,也都同意古今皆然。
這也令我想起美國前總統尼克遜的名句︰「When the president does it, it's not illegal.」
附帶一提︰我當時用這作宣傳句,跟同時期「長毛」引用它在庭上自辯沒有關係。

第六卷.食肉國家︰

『天生萬物以養人
人無一德以報天
天下眾人皆可殺
殺殺殺殺殺殺殺』

中國(也是世界)歷史上罕有的「超級殺人王」張獻忠著名的「七殺碑」碑文(除了第三句是我加上去的)。
張獻忠此一「奇人」,其恐怖嗜殺之境界堪稱奇絕。如果他的事蹟改篇為漫畫,大概可以跟《烙印戰士》裡的魔獸軍團較量一下。

第七卷.人間崩壞︰

『某年某月某日.誰殺誰
歷史,是由勝者書寫的。』


最初本來是想這樣寫的︰「某年某月某日 + 誰殺誰 = 歷史」
雖然更有趣,但好像意思不夠有力,所以改成現在這樣。
歷史書,若是不斷總結、簡約起來,最終餘下的紀錄恐怕就是「X年X月X日,X殺死了X。」吧?
「The winner writes the history books.」這樣的名言,就更不用我多說了。

Wednesday, February 01, 2006

Souless City


過去這三天,去了一個地方,叫樟木頭

像這樣的廣東省新興城鎮,我去過好幾個,也從來無法分得出哪個跟哪個有甚麼不同︰一律灰白+綠色玻璃的惡俗建築;濫用至令人麻木的汽車響號;差勁的空氣把四周一切蒙上一層灰色……幾乎是「千城一面」。

我很明白為甚麼這些城鎮會是這個樣子︰過去幾十年,祖國的土地就像曾經給強力漂白水洗泡過一樣,所有舊文化沖刷得不留痕跡。往後短短十幾年「速成」冒起的這些工業城市,當然只能夠是這副面貌。

一個城市能夠吸引許多人居留,當然有它的原因——在大陸,主要原因固然是經濟。可是這些城鎮令我深深感受到︰不管一個城市如何繁榮活躍,假如脫離了文化和歷史傳統,建出來的只不過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空殼。

很不幸,香港似乎正朝著這個趨勢走︰看看我們越建越多的商場,內裡也不是一模一樣的大型連鎖店,「千場一面」。大型住宅「規劃」更不必說。真正沉澱了本土文化、歷史的舊區正一一被入侵、征服、消失……

(「新年流流」寫這麼沉重的東西,好像有點不好意思……不過喜歡我的小說的朋友,大概都是「百無禁忌」之輩吧?:D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