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談談日本的武俠作品。
日本的武俠,跟大部分的中國武俠小說風格頗有相異。其中最顯著的一點是武打的描寫︰日式的決鬥場面,往往一招決勝,短促明快,而沒有像中國武俠式的招來招往,反而比較著重場景與心理的描畫,勝負之別,往往取決於一念之差(古龍前輩在這一方面,肯定深受影響)。
日本武俠另一個特色,就是幾乎必定跟政治掛勾,原因是古代的日本,武士其實就是統治階層,而浪人就是失去了主君(也就是失去了統治權力)的前武士,故此少有如中國武俠那種純粹流浪江湖、行俠仗義的「隱士式」俠者。
當然亦有例外。黑澤明拍的幾套武士電影,當中就貫穿了濃厚的「俠士」主題;此外吉川英治筆下的「劍聖」宮本武藏,則是摒棄了世間物慾,專注於追求劍術最高境界的「求道型」人物(不過現實裡的武藏並非如此超然,晚年仍然出仕)。
另一例外是柴田鍊三郎筆下的人物。他的《決鬥者宮本武藏》,裡面描寫的武藏比較虛無和極端,純粹追求勝利的快感,為在決鬥中獲勝往往不擇手段(例如巖流島決戰就特意遲到,激怒佐佐木小次郎)。
柴田的代表原創人物——眠狂四郎,更加是虛無的極致!這個人物的設定非常有趣,值得大書特書︰其父親是到日本傳教的荷蘭神父(因此他是混血兒,外型高大而膚色蒼白),因為幕府禁絕「切支丹」(Christian是也!)而被逼「改宗」,因而發瘋及迷上西洋黑魔術(狂四郎的絕招「圓月殺法」,正是揉合日本劍術與西洋催眠術)。
有這樣悲慘背景的狂四郎,在幕府時代的日本完全是個outsider,自然不會是甚麼凜然大義之士,雖然他不情不願的替幕府朝廷辦事(大概是freelance的密探),對付的大都是奸惡之徒,但他心目中的正邪觀念甚薄弱,為完成工作甚麼事情都幹得出來!偶然遇上弱小的求助者,他更是嗤之以鼻。
柴田的文筆亦甚妙,每一章節可以看成數千字的獨立短篇,但串聯起來全書又成一個完整故事。他寫的打鬥更是簡潔短促而深具韻味,往往上一句還寫雙方拔刀,下一句狂四郎已經跨過對方的屍體!
很可惜,《眠狂四郎》系列的中文譯本,以我所知只出過其中兩本。其中包括整個系列的第一作《眠狂四郎無賴控》,是在舊書攤找到的多年前翻版書,而且缺了結尾一本,但明知看不到結局的我還是讀得津津有味,可知此書對我的吸引力!
(《眠》最近改編成了漫畫,並且出了台灣中文版。我看過,畫者功力不濟,味道跟小說相去甚遠。)